赖红昌教授
上海九院口腔种植科主任
口腔种植支持固定修复
口腔种植支持活动修复等

上海九院种植牙口腔颅颌面种植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口腔种植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详细]

相关文章

种植体稳定性的评估方法探讨

更新时间:2019-07-02 09:36
       钛种植体可以与牙槽骨形成良好的骨整合,并已成功地运用于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中。而现在随着种植材料与技术的进步,患者越来越关注于进一步安全而快速地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如何对种植体稳定性做出科学的评估,控制风险同时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对缩短疗程的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
       种植体的稳定性是种植成功的必要条件。初期稳定性在种植体植入时就已经产生,它受到种植体长度、形态和表面处理等影响,同时也可能与种植体-骨接触面积、牙槽骨骨质类型、种植技术等因素有关。在种植体植入后的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周围的部分与骨组织发生了重构,并出现新的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区域,从而产生了次级稳定性。临床上种植体稳定性的测量方式包括叩诊测试法、植入力矩法、影像学检查、牙周测定法、共振频率分析法(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RFA)等等。目前,RFA已被许多学者推荐使用,以连续监测种植体植入早期以及后续随访时刻的稳定性。
       赖红昌种植团队于2004年始,领先于RFA测量种植体稳定性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并于国内外顶级种植学期刊发表相关论文。通过对于ITI种植体植入后早期稳定性的研究,团队发现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区位置和牙槽骨类型关系密切;而种植体的长度和颈部高度对其影响尚缺乏足够临床证据。2008年,通过对经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手术方式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研究,赖红昌团队在国际顶级种植学杂志《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论证了种植体稳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情况下采用内提升不植骨手术方式的可靠性。该文为中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研究论文,奠定了赖红昌教授团队的学术地位。2014年,赖红昌团队进一步研究了RFA这一测量方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一系列严密的论证,团队于《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再次提出独到的观点:RFA测量数据与种植体-骨接触界面没有明确相关性;从而对于RFA数据作为种植体负载指标的这一业内通识提出了质疑。
       十余年期间,赖红昌团队对于种植体稳定性以及RFA这一测量方式本身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增进了对于种植体稳定性的理解,解答了RFA数据作为负载参考依据的疑问,为临床操作提供了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依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