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红昌教授
- 上海九院口腔种植科主任
- 口腔种植支持固定修复
- 口腔种植支持活动修复等
上海九院种植牙口腔颅颌面种植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口腔种植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详细]
研究成果
覆盖牛骨基质和胶原膜的下颌自体骨块移植区的种植体的10年随访
更新时间:2022-06-29 16:13
覆盖牛骨基质和胶原膜的下颌自体骨块移植区的种植体的10年随访
朱钰 译;庄龙飞 审校
关键字:骨萎缩,植骨,种植体,修复体,下颌支,患者满意度
摘要
目的:在牙槽嵴萎缩的缺牙区应用下颌自体骨块移植及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后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
材料与方法:纳入1997年-2015年的75例采用下颌自体骨块移植的颌骨缺损患者。在骨移植后的4-12个月植入182枚种植体,并在3-10个月后进行负载:平均随访时间为10年(3-16年)。记录以下数据:(a)骨增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b)种植体植入前的骨吸收;(c)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d)种植体相关的并发症;和(e)种植存留率和成功率。
图1.(a和b)初步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下下颌骨游离端至天然牙35远中的垂直和水平骨吸收
图2.(a)骨缺损的重建(即用取自下颌支的自体骨块进行水平或垂直向外置法骨增量,术中以微型钛螺钉固定),(b)严密缝合,(c)术后全景片
图3.(a和b)种植体植入时可清楚地看到微型螺钉的头部与移植物表面紧密接触,这意味着没有发生吸收
图4.(e和b)在最终修复体戴入后1年和10年进行放射学检查,显示移植骨稳定且无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结果: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3名患者发生早期开裂,但无明显骨吸收,另外3名患者有暂时性感觉异常。种植体植入前的垂直和水平骨吸收的平均值分别为0.18 mm (SD = 0.43)和0.15 mm (SD = 0.42)。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平均值+标准差在患者水平为1.06+1.19(0.00-5.05),在种植体水平为1.11+1.26(0.00-5.20)。2枚种植体丧失骨结合并被取出,7例患者的10枚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但均在手术治疗痊愈。种植体累积留存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8.11%和85.16%。
结论:植于下颌骨块重建区的种植体的早期留存率与植于自体骨区的种植体相同。
拔牙后的骨吸收、长期缺牙、牙周病、感染或创伤的后遗症等均会造成颌骨骨缺损,这在采用种植支持修复体的患者中很常见。当剩余骨量不足以植入短种植体和/或窄种植体,或垂直和/或水平关系不理想以至于要牺牲最终修复效果时,对剩余骨进行再生/重建是有必要的。多年来各种骨增量技术被提出,包括引导骨再生,牵张成骨术,移植自体牙齿材料和自体骨块外置法移植。
这些手术似乎是安全和可预测的,种植体在重建骨中的留存率与种植体在原始骨中的留存率一致。其中,使用来自下颌支的自体骨块进行骨增量是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仅使用骨块相比,将自体骨块与牛骨基质(DBBM)等颗粒化异种移植物及可吸收胶原膜联合使用,似乎在维持随时间改变的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文献显示,移植区的骨体积稳定性和种植体留存率均较理想,机械抛光表面种植体的留存率为60%到100%(平均81.6%),粗糙表面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0%到100%的(平均94.2%)。
然而,这些研究仍显示骨移植有一定局限性,包括:a)患者的接受度,b)与手术相关的发病率,和c)供体和受体部位的潜在并发症,如伤口裂开和移植物暴露。
本回顾性纵向队列研究旨在观察在应用覆盖牛骨基质颗粒和胶原膜的下颌自体骨块移植区采用种植支持修复体的中长期临床和影像学改变。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6月 第5卷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