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增量对软硬组织稳定性的长期疗效:系统综述

更新时间:2021-11-18 16:15
骨增量对软硬组织稳定性的长期疗效:系统综述
张晓梦 译;赖红昌 审校
关键词:骨再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CT成像、引导组织再生术
 
      摘要
      背景:种植体周围的硬组织增量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临床技术。
 
      目的:本综述旨在分析当前文献中有关一期骨增量或种植体植入同期骨增量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稳定性的中长期研究结果。
 
      材料和方法:本文使用Medline(PubMed)进行电子检索,主要搜索一期骨增量或种植体植入同期骨增量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检索限于1995年至2014年12月间发表的文章,聚焦于随访期为至少12个月的前瞻性研究。手动检索最近发表的文献以筛选符合上述标准的任何相关研究。
 
      结果:最终共37篇文章纳入本系统综述。由于各研究中的测量结果和方法不同,以及骨移植材料和种植体类型存在异质性,本综述无法进行荟萃分析。最高级别的证据主要通过随机临床试验获得。
 
      结论:不管使用何种骨增量技术,种植体周围的组织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尽管有关长期稳定性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使用无创方法进行有关三维影像学数据的分析,如数字化表面测量技术或超声技术。
 
      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增量术是口腔种植中常用的一项外科技术。大多数骨增量技术运用于即刻种植的跳跃间隙以增厚颊侧的骨板及软组织,或是运用于较薄的牙槽嵴以防止种植体的颈部螺纹暴露。引导骨再生术(GBR)便是选择之一,通常使用可吸收或不可吸收膜覆盖骨移植材料。另外,也可采用自体骨(AB)、异种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BSM)或这些材料的混合物在种植体植入前或在植入同期对种植体周围的硬组织进行水平或垂直骨增量。然而,关于以上方案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却鲜有研究(Jung et al. 2015)。Buser等人报道了骨增量术后5至9年的长期稳定性(Buser et al. 2013b)。到目前为止,关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在硬组织增量术后的稳定性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而哪种增量技术或材料最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Esposito et al. 2009, Esposi-to et al. 2010)。在组织形态学评估的临床试验中,Jensen等人发现自体骨片、无机牛骨(DBBM)和胶原膜的结合使用可维持轮廓的长期稳定性(Jensen et al. 2014)。本文就口腔种植中骨增量技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中期和长期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由于美学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可用研究关注于颊侧骨板的稳定性,这是因为颊侧骨板的吸收可影响上覆的软组织,进而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的退缩和螺纹外露。因此,骨增量除了给种植体提供稳定性外,还可支持软组织以达到自然的美学效果。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3月 第5卷 第1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