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临床中关于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1-04-26 16:14
       口腔种植修复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人类缺失牙的重要修复方式之一了。然而临床中种植修复常会遇到患者缺牙区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即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不能采取常规种植修复,使种植修复受到限制。
  
  目前,在进行牙种植时解决这一问题最常用的手段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包括经上颌窦侧壁开窗的外提升术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内提升术。上颌窦内提升的原理是抬高分离上颌窦底黏膜形成空腔,通过纤维蛋白凝块的生成,使骨质增生。
  
  由于内提升术后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且对患者损伤更小,患者更易接受。将剩余牙槽骨高度分为4类,并提倡在7mm≤RBH≤9mm时采用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而在4mm≤RBH≤6mm时推荐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植入种植体,剩余牙槽骨高度为4~6mm也可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甚至有报道RBH为1~2mm的病例能成功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
  
  针对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手术方式、植入物与骨增量的关系、近远期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总结。
  
  上颌窦解剖特点
  
  上颌窦为鼻腔周围上颌骨内的一对含气锥形骨质空腔,窦壁骨质内直接覆盖黏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咀嚼情况或正畸治疗等都会导致上颌窦大小及表面形状的个体化,有一部分上颌窦会出现上颌窦骨嵴,大多出现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骨分嵴可能会造成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通常认为,国人上颌牙槽骨随年龄变化而改变,40岁后达到稳定状态。
  
  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方式
  
  1、骨锤敲击法
  
  目前临床上最普遍使用的上颌窦内提升方式是骨锤敲击法,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因在盲视下进行操作,上颌窦黏膜穿孔不易发现,并且提升高度有限。在1.30~10.02mm的剩余牙槽骨高度范围下,4年期随访窦底骨增量为2.95mm左右,9年期随访窦底骨增量约为2.16mm。
  
  2、球囊提升法
  
  球囊上颌窦提升法,初期仅为侧壁开窗时使用,如今,已经成功运用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通过球囊的膨胀抬高黏膜。运用球囊提升法和传统骨锤敲击法作对比,最终上颌窦黏膜提升高度分别为8.3±3.1mm和8.1±3.1mm。病例显示运用球囊提升法没有并发症发生,并且在植入异体松质骨和骨髓颗粒植入物后观察6个月,牙槽骨高度能平均提升4.34mm。
  
  3、液压提升法
  
  使用液体压力提升上颌窦底黏膜的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患者术后不适症状较轻,在猪模型实验时有3.3%的穿孔率。在平均21周中显示平均骨增量为12.03±2.1mm。对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1mm的患者进行上颌窦内液压提升并植入骨移植材料,约8个月的愈合期后,平均骨增量为10.9±2.43mm。
  
  4、超声骨刀提升法
  
  运用超声骨刀穿通上颌窦底骨板行上颌窦内提升,此方法黏膜穿孔率为2.83%,平均30.55周后垂直骨增量为5.49±2.51mm,种植总成功率为97.2%。相对于传统的骨锤敲击法而言,减少了患者因敲击震动而导致的眩晕、头疼等不适症状。
  
  5、上颌窦内提升辅助技术
  
  由于上颌窦内提升术中视野受限,影响操作精确性,有学者使用内镜辅助上颌窦内提升术,实现手术可视,可对黏膜穿孔进行可靠判断。随着计算机导航手术的出现,也有学者尝试使用它设计和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发现术前设计方案和术后完成的种植体位置仅相差0.3mm,能提高手术精确性,降低手术失败风险,并且使用导航能减少术中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改良的主要目的为减少黏膜穿孔概率和提高牙槽骨提升高度,但并不能无限提升窦底,能提升多少与RBH、植入材料多少和上颌窦底形态等因素相关。具体使用何种手术方式,专业的医生都会自行选择。
  
  手术过程
  
  在牙槽嵴顶作水平切口,翻开黏骨膜瓣, 逐级备孔, 与常规手术不同的是, 术前应通过测量准确掌握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距离, 从而使钻孔深度小于此距离1mm 左右, 以防止上颌窦底穿通。备孔至合适的直径后, 再选择相应的骨冲器, 用缓慢轻柔的冲击力将孔底与窦底之间剩余的骨板连同上颌窦底黏膜一起提升至所需高度,先植入适量人工骨粉, 再植入种植体, 严密缝合。术后常规静脉注射抗生素3 ~ 5d , 使用漱口液。避免擤鼻、打喷嚏。
 
  
  上颌窦内提升植入与骨增量
  
  每增加1mm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种植体存留率增加1.6倍。当缺牙区术前牙槽骨高度小于5mm时,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降低,临床上常在上颌窦提升术后应用植入物以解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问题。0.1ml的骨植入材料能平均提升3.5mm的垂直提升高度,0.2ml和0.3ml的植入材料分别提升5mm和6mm。
  
  一般,在上颌窦内提升过程中可植入的生物材料包括人工骨粉、自体骨、冻干异体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植入材料后种植体植入后的成功率会提高,在RBH小于4mm的上颌窦内提升过程中置入由离心装置分离出的浓缩生长因子,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平均术后垂直骨增量为9.21mm,在19.88±4.80个月的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100%。
  
  近远期效果评价
  
  剩余牙槽骨的高度对于上颌窦内提升的近远期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上颌窦内提升术后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mm种植体存留率为92.7%,而当术后剩余牙槽骨高度大于等于5mm时,存留率为96.9%,表明术后剩余牙槽骨高度大于5mm能较大改善种植体预后。上颌窦内提升术在剩余牙槽骨高度≥5mm时效果最佳,种植体存留率为96~100%,而在剩余牙槽骨≤4mm时存留率降至85.7~91.3%。
  
  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的临床近远期效果也与患者牙槽骨质量、上颌窦局部解剖、口腔卫生情况和全身因素等相关,关于在上颌窦内黏膜增厚和囊肿的存在是否影响内提升效果,在剩余牙槽骨为7.21±1.12mm的患者中,无临床症状的轻度上颌窦黏膜增厚(>2且<5mm)和体积小的上颌窦囊肿在上颌窦黏膜提升高度、植入骨量和新骨形成与正常组无明显区别。
  
  综述,上颌窦内提升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增加上颌窦底壁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是经牙槽嵴顶入进行上颌窦底的提升。总体而言,上颌窦内提升作为一种骨增量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损伤更小的方案,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已经证实为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时可靠的方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