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红昌教授
- 上海九院口腔种植科主任
- 口腔种植支持固定修复
- 口腔种植支持活动修复等
上海九院种植牙口腔颅颌面种植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口腔种植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详细]
研究成果
推动口腔种植发展的关键因素
更新时间:2019-06-27 17: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国际口腔颌面种植杂志》)名誉主编Laney教授将现代口腔种植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腔种植的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确立了骨结合理论引领口腔种植发展的学科地位,骨内牙种植体逐渐成为主流,牙齿种植成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第二阶段,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受到牙齿种植成功率的鼓舞,人们开始尝试扩大牙齿种植修复的适应证,该阶段牙种植体系统得到丰富和发展,然而伴随适应证的扩大,骨量不足作为影响口腔种植临床应用的一个主要矛盾突现出来。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口腔种植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以引导骨再生理论为核心的各种骨增量技术的创立与发展成为该阶段的重要标志,为牙齿种植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口腔种植的又一次技术飞跃。第四阶段,技术完善期,标志性成就是在牙齿种植美学上所取得的突破。
回顾口腔种植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口腔种植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其中骨结合奠定了口腔种植的理论基石、骨增量种植外科推动了口腔种植的技术飞跃、牙齿种植美学标志着技术的进一步升华。
1、骨结合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前,口腔种植悄然兴起,关于牙种植体设计似有百家争鸣之势。当时已存在“骨连接”、“纤维骨连接”、“纤维连接”等诸多假说,但因缺乏翔实的科学依据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牙齿种植成功率偏低、使用寿命不长,因此对口腔种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争议不断。瑞典学者Branemark博士的意外发现引出他长达10年的研究工作,据此创建了“骨结合”理论。以此为分水岭,口腔种植开始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骨结合也因此成为牙种植体的生物学和力学基础。这一理论的创立不仅提高了牙齿种植的成功率,而且保证了远期效果,进而彻底改变了早期口腔种植的混乱局面。此后,在该领域开展的大量系列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重要理论,推动着口腔种植技术走向成熟。
2、骨增量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口腔种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来自于骨量不足,单纯采用植骨材料的传统植骨方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问题。引导骨再生原理从理论上为植骨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实践证明该项技术理论是行之有效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引导骨再生技术理论为核心的各类植骨技术快速发展,包括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在内,迅速形成了以骨增量为目的的种植外科技术体系,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口腔种植在该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突破了种植牙齿临床应用的瓶颈。技术上的进步不仅拓宽了口腔种植的适应证,为随之出现的牙齿种植美学上的突破完成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在此过程中,牙齿种植原则和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带动了学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3、口腔种植美学生物规律的揭示与成功应用:
牙齿种植美学的核心是恢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在形态、色泽、质地等方面的自然与和谐,具体包括种植体颈部软组织的水平位置、弧线形态、龈乳头区软组织饱满度、附着龈质地、牙槽突丰满度等评价指标。然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牙龈组织之间无论在组织学形态发生和组织学结构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本区别在于种植体周围无牙龈纤维附丽,这就成为影响软组织界面封闭性和美学效果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如此,种植体周围组织界面的特定生物学规律为牙齿种植美学修复提供了理论指导,概括如下,第一,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具有稳定的生物学宽度,与牙龈生物学宽度类似,龈缘与牙槽嵴之间的距离约3 mm;第二,种植体周围龈乳头饱满度由牙槽嵴顶至修复体邻接点之间的距离决定,研究表明当距离≤5 mm,龈乳头完全饱满度为100%,当距离≥6 mm,完全饱满度将降到50%以下;第三,牙齿种植修复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存在牙槽突边缘骨改建,具体表现为种植体颈部纵向和横向的环形骨吸收,对传统种植体而言骨吸收量约1.5 mm。据此,学者们逐渐总结出牙齿种植美学的基本外科原则,口腔种植也因此在美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一篇:传说牙齿种植暴利,真的吗?